
所以,换种方法给孩子讲道理喽!
案例1:让孩子离得远远的不好的朋友
虽然没真的的“坏孩子”,但不能不承认的是,在孩子身边确实存在着个别“不好的朋友”,而更叫人感觉不可理喻的是,这种孩子的父母却不以为然。
作为父母,大家需要探寻一种可以让孩子理解“近墨者黑,近朱者赤”的大道理的办法。一位聪明的父母使用了一种形象直观的游戏,让他的儿子亲身感觉到了这一道理。
父母让儿子拿来一支白粉笔、一瓶红墨水和一瓶黑墨水。然后,让他将粉笔的一端浸在红墨水中,再将另一端浸在黑墨水中。当儿子看着手中的粉笔,一端变成了红色,一端变成了黑色时,父母用和风细雨般的声音告诉儿子:“倘若这支粉笔是你,红墨水是晨晨(好孩子),黑墨水是小强(不好的朋友),你和晨晨呆在一块,你就会染上红色;你和小强呆在一块,你就会染上黑色。”
接着,父母给儿子讲起了“孟母择邻而居”的故事。儿子聆听后,恍然大悟地说:“母亲,跟哪种人在一块,自己就会变成哪种人,对不对?”
案例2:让孩子不再粗枝大叶
假如孩子最近做事情一直粗枝大叶,那样仅仅说几次或许并不可以起到根本有哪些用途。
作为父母,大家需要使用一种更好办法来让孩子理解粗心的危害。一位父母通过我们的行为来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个问题。
这位父母也开始故意粗心:在儿子的汤里,他不是忘了加盐就是多放了胡椒粉;周末出去爬山时,他一直把筹备好的点心落在家,肚子饿时却要到处找小卖部购物;和儿子上街,他故意不带钱,等儿子选好心爱的东西,最后不能不忍痛放手。
如此数次之后,儿子开始有怨言了,他的爸爸在旁边帮腔:“你近期如何搞的,特粗心!”妈妈故意轻描淡写地说:“粗心一两次有哪些关系?”儿子一听急了,愤愤不平地列举出妈妈粗心的种种“恶果”。等儿子平静下来,妈妈拿出儿子的作业,要他看看我们的“粗心”。
与孩子讲道理要讲究“办法”
作为父母,大家需要选择适合的办法来与孩子讲道理。以下是几种好办法:
故事法
3~4岁的孩子正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。父母可以充当起故事大王的角色,通过编造一个故事来劝说孩子。如此既能够分散孩子的注意力,防止僵持局面,又可以起到教育用途。同时,在孩子专心听故事和提问的同时,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完成某件他原本不想做的事情,比如吃饭、着装等。
逆向法
逆向法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。父母可以故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某事,并夸张地展示其中的危害,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错误。比如,孩子在冬季洗完澡后,只穿一件内衣就在床上跳来跳去,无论如何劝说他不穿衣会着凉,他都不听。父母可以让孩子脱下内衣,不一会儿他就会冷得不可以。然后,父母可以给他出主意:“躲到被子里去学小袋鼠。”孩子会乖乖地钻进被子,只留一个小脑袋在被子外面。
换位法
与孩子一块做游戏时,可以与之互换角色。比如,父母让孩子饰演大夫为自己打针,然后父母模拟孩子曾在医院里哭闹、手脚乱动与向爸爸妈妈提出很多需要的情景。结果,孩子一会儿像父亲一样严肃地批评父母不可以乱哭乱叫,手不可乱动,一会儿又十分温顺地问父母需不需要吃东西、喝水,表现得乖巧无比。
通过选择适合的办法,大家可以更好地与孩子讲道理,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道理,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。